數說新中國:“新中國成立70年來,中國城鄉(xiāng)居民收入大幅增長。物質生活的逐漸富足、消費能力的日益提高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,帶來了百姓支付方式的巨大變革。截至2018年末,全國銀行卡在用發(fā)卡數量75.97億張,是1993年底全國發(fā)卡總量的約1900倍。2018年當年,支付系統共處理支付業(yè)務2157億筆,金額6143萬億元,是當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68倍多?!?/span>
過去,“錢”和“票”都很珍貴
動筆于1953年的長篇小說《青春萬歲》在1983年被搬上了大銀幕。大面值鈔票、糖塊兒,勾勒了上世紀50年代初北京城里的中學生們“天之驕子”般的生活。而事實上,在整個五六十年代,更廣闊的內陸縣鄉(xiāng)和農村地區(qū),收多了玉米換點高粱,種下了芝麻榨點香油,養(yǎng)豬的拿紅肉片兒換酒……這些才是更常見的生活場景。生于1960年的李金堂說起在河南老家的童年,吃的用的,要么自給自足,要么全靠換。
李金堂:“我小時候農村不都是弄個雞蛋去換個鉛筆、換個小本去上學。那時候錢很少,見不著什么錢。我上學的時候,兜里揣兩毛錢,(覺得)真有錢?!?/span>
和錢一樣珍貴的是票。1955 年,國家糧食部向全國發(fā)布按計劃分配糧票的規(guī)定,各種票證開始蔓延至生活的角角落落。吃飯要糧票,吸煙要煙票,喝酒得有酒票,連一分錢一盒的火柴也需要火柴票。票,是硬通貨。
李金堂:“一年供應多少糧食那是死的。你買個饅頭、他買個燒餅都得要糧票。那時候二兩糧票五分錢,錢和糧票都得要,你沒有糧票不賣給你?!?/span>
改革開放的風刮到河南新鄉(xiāng)尹崗村,農閑之余,李金堂開始做點小買賣、幫人蓋房砌墻。小年輕,一兜子錢,春風得意。
李金堂:“1978年包產到戶,1979-1983年那幾年糧食產量特別高。農閑的時候出去做個小買賣什么的,開始往外攛掇。那時候一個村有兩三戶能有存款1萬塊錢的,那這可了不得了?!?/span>
當初背著現金穿城過省
如今一張刷遍全球
1983年,流通了近30年的布票被取消;1993年,沿用了40年的糧票告別歷史舞臺。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,李金堂們開始體驗真正的現金支付。新的煩惱也隨之而來。
1994年,李金堂帶著自己的包工隊“北漂”打工。幾年下來,工程越干越大,帶出來的農民工越來越多。到了年底,怎么把錢帶回去發(fā)工資成了一件大事。
李金堂:“你看我這一個施工隊一回家,當時一提就幾十萬塊錢。幾個人一塊坐車走。帶那么多現金,誰敢一個人走?那個時候一般都是個六七十萬塊錢。到2000年以后,一般都是二三百萬塊錢,那時候都有車了,方便多了。”
1998年,李金堂在北京復興門附近的中國建設銀行辦了自己的張銀行卡,用于接收項目公司發(fā)來的工程款。但以現金發(fā)工資的習慣一直持續(xù)到2013年前后,那時候,農民工們也陸續(xù)有了自己的銀行卡。
李金堂:“我這兒用的建行、工商銀行,那邊都是信用社、有時候是農行??缧杏袝r候好幾天還不到呢。實時了都是這兩三年的事兒。”
17年前,當李金堂背著200萬現金、警惕地穿城過省,何朔剛剛大學畢業(yè)。他是中國銀聯的批員工之一,接手的個任務是建立中國代銀行卡跨行轉接交換和清算系統。每秒鐘3000筆交易處理能力,聽起來,高如珠穆朗瑪。
何朔:“當我們把我們的需求跟他們說的時候,很多公司就直接搖頭,只有IBM說他能干,然后給我們開了個價,好幾個億美金。當時銀聯的注冊資本金只有十幾個億人民幣。到我們必須卷起袖子自己干。”
兩年后的2004年,銀聯代系統正式上線,每秒鐘13000筆交易處理能力打破了當時的世界紀錄。隨之而來,指數級增長的發(fā)卡量、交易量、交易額見證了國人錢包量與質的飛躍。如今,已經可以在174個國家和地區(qū)使用。
何朔:“2010年之前,我們出去的時候我要特意去找。這個商店能刷,那我就特意到這個商店去消費,看到有一個銀聯LOGO放在那里面,會覺得很親切,也有自豪感。2010年之后,我到了比方說歐洲的一個城市、的景點,我先掏出一張,基本上都能夠用。”
從現金到刷卡,再從刷卡到刷手機,59歲的李金堂不甘人后。
&nb